蘭州市城關區張掖路中段南側延壽巷(今新世界百貨附近),原為皋蘭縣文廟。如今皋蘭縣文廟已搬遷至黃河北九州台,變身為蘭州國學館。其實,皋蘭縣文廟原是由清康熙時靖逆侯張勇的府邸改建而成,因此才有商務中心如此恢弘的建築規模。張勇一生頗富傳奇色彩,就連一些文藝作品也涉及到他。金庸先生在武俠小說《鹿鼎記》中也曾提及張勇,《清史稿》中將其與趙良棟、王進寶和孫思克並稱為“河西四將”。
  張勇:從皋蘭文廟記憶體走出的一代名將
  清初絲綢之路地圖。圖中肅州曾是張勇的征戰婚禮道具之地。
  皋蘭縣誌上的皋蘭文廟地圖。皋蘭文廟曾經是張勇靖逆侯府貸款。本欄圖片均由王文元翻拍
  平定“三藩之亂”立新竹房屋下戰功
  張勇(1616-1684),字非熊,乾隆皇帝稱其為“有古名將風”,《清史稿》中有傳,謂西安府咸寧人。康熙年間關中學者、經學家李因篤所著的《續刻受祺堂文集》中收錄一篇《少傅兼太子太師靖逆侯靖逆將軍謚襄壯張公傳》稱,張勇,字飛熊,漢中府洋縣人。這可能是“著籍”和原籍之別吧。
  張勇最初為明朝副將,後於清順治二年(1645年)降清,授游擊。曾率部多次與大順殘軍作戰,皆大獲全勝。順治五年(1648年),張勇率軍來到甘肅,收復肅州(今酒泉),並擒獲了由米喇印、丁國棟擁護的明延長王朱識錛,被授予甘肅總兵。順治十五年(1658年),張勇又隨大學士洪承疇進兵貴州,大敗大西軍餘部白文選部,升任雲南提督。到了清康熙二年(1663年),因張勇在甘肅頗具威名,遂又被朝廷命還鎮甘肅。康熙十二年(1673年),吳三桂在雲南舉兵造反,這就是後來的“三藩之亂”。陝西提督王輔臣遙相呼應,西北地區一時烽煙四起,戰殍遍野。
  其實清軍初入關,因大肆的殺戮,加之剃髮、圈地等政策頗不得民心,加之當時流行的狹隘漢族主義和復明思想,很多人對這一巨大的社會動蕩抱有熱情。吳三桂也多次遣使拉攏張勇,張勇在這一洪流中又何嘗不是左右飄搖,可是後來為什麼張勇會“一邊倒”堅定地站在朝廷一邊呢?
  清代學者劉獻廷(字繼莊)在《廣陽雜記》中曾記載,當時吳三桂寫信給王輔臣、張勇請求援助,可是王輔臣看完信後並沒有將信轉遞給張勇,而是讓其子押著信使連夜獻給朝廷。張勇得知大怒,感到王輔臣出賣了自己。可是歷史對此卻開了個玩笑,王輔臣首先獻忠於朝廷,可是後來在陝西寧羌兵變中卻倒向了吳三桂一邊,而張勇因受到王輔臣首先獻忠的刺激,反而堅定地站在了以康熙為代表的清朝一方的立場。
  當時吳三桂、王輔臣氣焰十分囂張,攻城奪隘,西北大地因遭兵燹而一片狼藉。當時甘肅游擊董正己響應了叛亂,布政使成額被迫投降,巡撫華善與按察使伊圖逃往永昌。後來學者分析當時清軍與叛軍的交綏點有三處:一是湖北的華容;二是江西的萍鄉;三是甘肅的平涼。如果陝、甘叛軍一旦東進,直撲京師,或者切斷清軍在湘、鄂的後路,那時恐怕真要江山易色了。可是在此關鍵時刻,張勇這一舉足輕重的砝碼偏向了清廷,正如歷史學家趙儷生先生所說:“從此,顛覆滿州貴族統治的幻想,終於全部破滅。歷史在等待著二百三十年後的辛亥革命的爆發。”
  平亂之初,張勇命部下西寧總兵王進寶、寧夏提督趙良棟率軍回擊蘭州。當時王輔臣攻陷蘭州後,曾將《淳化閣帖》的碑石當作馬槽,致有“馬房光怪,櫪馬皆驚”之說。後來,清軍圍城時,守兵又要砸碎帖石當做炮子,幸虧當時蘭州知州徐某力勸,從而使這一國寶級的文物得以保存下來。後來隨著陝、甘和寧夏的大部分光復,對平涼形成了強大的壓迫,最終王輔臣困守平涼,被迫召降,自此,平定“三藩之亂”進入了一個新的局面。後來張勇赴平涼時,寫下了《過崆峒》詩:“蚩尤戰後久消兵,此處猶存訪道名。萬里山河塵不起,松風常帶鳳鸞聲。”表現出了凱旋後的意氣風發與志在必得的喜悅心情。張勇因平叛有功,後與趙良棟、王進寶、孫思克被稱為“河西四將”。張勇戎馬一生,常年征戰沙場,身經百戰,難免受傷,清人趙慎畛在《榆巢雜識》中記載:“自康熙十三年以後,箭創病足,以肩輿督師者十年。”也就是說張勇在戰鬥中,其右足曾中箭傷,並傷到骨頭而跛行,他一般都是坐轎子指揮作戰,並衝鋒在前。後來他覲見康熙皇帝時,也被允許肩輿入乾清宮,時人以為“殊榮”,足見康熙皇帝對其的賞識和尊敬。  (原標題:【甘肅 歷史文化】張勇:從皋蘭文廟走出的一代名將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c91ycrlv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